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发布时间:2021-01-02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十三五”以来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
“我认为,从小就能够理解知识产权,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小的时候,很少有人了解知识产权是什么。”面对镜头,雷曼律师事务所董事长爱德华·雷曼动情地说。画面一转,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孩子们用流利的英语介绍着他们的发明成果,该校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开设了创新和知识产权课程。
这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协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拍摄制作的英文纪录片《中国专利》中的片断。2019年12月,该记录片在CGTN英文频道面向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首播。通过十多位中西方知识产权领域权威人士、亲历者和从业者的倾情讲述,人们重新领略中国专利事业从无到有、从建立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太震撼了”“中国专利真牛”“没想到中国专利制度有这么多特色”“我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深刻印象”……网友们纷纷留言评论。
短短几十年时间,知识产权在中国从一种“舶来品”,变成“社会热词”,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十三五”以来,我国继续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作为两个重大专项进行部署推动。5年来,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持续提高,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理念深入人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知识产权文化全社会普及——
“这是1985年专利法实施第一天,第一件发明专利申请获得的专利证书。”
2018年末,国家博物馆前人潮涌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此举行。其中多件展品,记录了40年伟大变革中的知识产权印记。
面向公众普及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展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就,类似这样的事例5年来数不胜数。
“人人尊重知识产权、人人保护知识产权、人人从知识产权保护中受益。”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一样不可或缺。
“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文化工作者们围绕国家创新发展主题主线,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宣传工作大局,多次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在“4·26”期间组织专题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扩大宣传,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中国品牌日等重大活动,成为知识产权对外宣传的窗口。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出版物、宣传片,点燃了知识产权普及宣传的火种。
知识产权人才复合型培养——
“开学了!”
2017年9月,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举行首届新生开学典礼,来自21个国家的91名新生从这里起步,经过一年的全英语、国际化授课培养,获得硕士学位,走向知识产权实务岗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知识产权人才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根本,我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涉及产业链条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领域都期待“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而这样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正是市场最需要的“生力军”
《“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提出,构建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组织模式。5年来,这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
目前,我国已设立50多个知识产权学院,初步建立了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教育模式。“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累计近9000人。
知识产权队伍进一步壮大——
“首批知识产权师高级职称诞生了!”
继知识产权专业人员作为新职业正式纳入职业大典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人社部积极沟通,成功推动在国家层面的经济职称系列中正式增设知识产权专业,且职称名称直接以专业命名。2020年,知识产权师职称考试首次举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部分工作进入“停摆”状态。克服疫情对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作的不利影响,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了大规模的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系列轮训,利用网络开展在线轮训项目29期,累计11万余人次参加培训。5年来,各层级知识产权培训有效推进。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教育培训组织模式基本建成。
5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有力促进了专业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知识产权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专业人才在各领域发光发热,全国知识产权人才选拔、评价、流动、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
知识产权教育从娃娃抓起——
“为什么要对专利进行保护?而且既然保护,为什么不是永久保护而要设置保护期限?”
2019年高考北京卷的这道题,没有难倒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考生们。该校自2006年起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工作,2019年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
5年探索实践,165所全国中小学试点示范学校,27个省区市1400余所省级试点示范学校,只为1个目标——“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
5年前,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如同播下一粒种子,在各地各学校教育实践中逐步生根发芽。
在知识产权教育先进国家中,中国开展得最晚,但发展得最快,是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仅有的两个国家之一。
当年的一粒种子,如今已硕果满枝。5年来,知识产权教育在中小学中逐步普及,我国中小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专家点评:回顾“十三五”
谢小勇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
“十三五”以来,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明显增多,知识产权从业队伍愈加庞大,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强化意识,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初步形成。5年来,知识产权普及读物大幅增加,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时俱进,初步形成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人尊重知识产权,人人保护知识产权,人人从知识产权保护中受益”的良好环境加快形成。
抓实教育,各层级知识产权培训有效推进。5年来,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教育培训组织模式基本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教育部稳步推进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开展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知识产权课程广泛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和选学内容,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各类创新人才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质增效,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5年来,我国建设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达到百万人。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成效明显,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师资、教材、远程系统等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建立完成上百人的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库以及上百人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库。
专家点评:展望“十四五”
何炼红 必威betway官网入口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这为“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制度自信,引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面加强,促进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主要任务应包括:进一步优化促进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推动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在国际上树立我国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我国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立足法治化,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能力和水平;要强调科技化,坚持产教融合,培养大批能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型知识产权人才;要突出国际化,培养一批能“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作用的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建议尽快推动知识产权成为新兴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确立其科学价值和技术规范,形成其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以推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发展。